前几天跟初中同学见了见面,更加深感所有人的心里都是围城。上了班的同学吐槽觉得自己的工作没啥意思,没几天又得回去上班,羡慕我还能在学校读书;我个在读书的羡慕他们走进了下一个人生阶段,能够自立自足,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。

他们看不到的是我因为组会挨骂的红温和科研受阻的挫败与无助,我看不到的是他们每天上班要面对的巨大的工作压力。同学跟我说“读书你只需要为你自己负责,工作却要为很多人负责,压力还是很不一样的”,我大概也能些许理解那种感觉。

当然,我羡慕的不仅仅是他们工作后转入另一种状态,而是有顺利跻身进到下一个阶段的确定感,不管再怎么说,他们顺利找到了工作,每个月有了(大概都算)稳定的收入,人生其实一定程度上站稳了脚跟。而如果我读博,就要面对五年后天翻地覆的经济和就业市场,在不太好的大环境中,大家的预期普遍不佳,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。

当然,反过来讲我们依然能说去工作了的人要面对的问题不同,可能现在他们的处境也未必是真的“确定”,只是找到了现有阶段能够选择的站的最好的位置,那么其实他们和我们还在读书的人也并无本质差异。

说到底,我们会纠结这些事情,本质上是由于我们还处在一套单一评价体系的自我认同里。无论是消费主义的裹挟还是社会生产的需要,努力赚到更多钱,能够进行更“优质”的消费,是目前大多数人能够获得幸福感的方式,可能也是最容易想到,最天然会去追求的方式。但是,代价是什么呢?

我当然也希望能有钱去做想做的事,买想买的东西,但是为了这个目标去不停的焦虑,搭上自己所剩无几的空余时间,不停的否定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分量,就为了那些被定义的幸福,我觉得不够值当。说白了这是一个自我期望与满足的动态平衡的问题,换句俗语大概就是知足常乐。我希望我能达到一个更自洽的状态,不必为了担心做错选择而反复纠结,不必因为科研(人生发展)的顺利与否而患得患失,不必在意他人对我的期望与评价。我希望我能找到那份在自洽中的幸福。